作者 | 一鸣

有人对于即将进入职场或初入职场不知所措,
有人一心想换份工作却没有另寻他路的方向。
有人在内心挣扎,有人在盲目使劲。
有心无力,有力无心。
茫然感和无助感成为一场空前的劫难。
为了摆脱这份令人心烦意乱的情绪,初步的解决办法,也是最好的途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兴趣”。
古典在《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中阐述了兴趣的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志趣。
01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后,就会成为乐趣。”
例如闻名全球的风俗画画家摩西太太,她从77岁开始作画,作品明快而欢乐,曾一度为处于解除冷战时代而焦虑的人们注入了一管强有力的清新剂。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虽从来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源于心底对美的热爱,唤醒了她潜在的惊人创作力。她说“任何人都可以作画”,“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
喜欢的事永远不嫌晚,不去试试怎么可以肯定自己不行。
这是兴趣的第一境界。
02
“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
例如专业写作的作家们,一边以文字为谋生工具赚取物质基础,一边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奥妙,抒发内心的情感。特别是小说的创作者,他们天生就爱写故事,每一个编织的故事背后都凝聚着他们无穷的魅力与才华。他们在故事里倾入自己的感悟,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体验生活的趣味。
人一旦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便会不由自主的去坚持勤勉这件事。令快乐延长,任自身畅游其中。
这是兴趣的第二境界。
03
“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例如拍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所有演职人员,他们都是无比喜爱电影的工作者们。也渴望着凭借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所以哪怕过程艰苦万分,也愿意倾尽全力去共同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当最后因为这部被全民热议还引起了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的电影,医药行业获得了创新发展,更加便民便利。这些演职人员就深刻的体会到了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看见自身的价值,是一件多么喜悦而意义非凡的事情。
不关乎薪资的高低与否,过程艰辛与否,只要看得见价值与意义,那就是值得为之追求一生的事业。
这是兴趣的第三境界。
有人总说,来不及了,已经晚了。于是在犹豫中放弃,在放弃中错过,在错过中后悔。
实际上,与其纠结时间的早晚,不如就从心出发,现在开始勇敢的试错,只要生命的脚步不停,我们就还有未来,不是吗?
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去多尝试,寻找真正的兴趣,并为之不懈努力。
如果你知道了,那就去多行动,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为之自我激励。
如果你开始了,那就去多观察,找到附加的志趣,并为之珍惜投入。
格拉宁:“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